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日誌 07

連續鼻塞兩天了,左邊鼻子像是住了一顆等待開悟的石頭,以一種安靜但困頓、隱匿但頑固的態度在裡面寄居。

大概就是發炎,因為這未解的迷樣變異,整天像是蒙著一張濕紙巾在呼吸,連帶影響左眼的舒適度,雖不至於影響視力,但總有一種可以三秒落淚的錯覺,幾年前忽然開始這季節性的發作,只要氣候溫度驟變,身體就像受了委屈一樣向我控訴環境對他的不公不義,以一種毫無預警但絕不寬容的堅硬姿態訴求著,但這一切表態到底是懲罰了環境還是懲罰了我?

癱瘓器官實在是一種太劇烈的手法,我幾乎無法專心做任何事情,不時壓壓左側鼻樑,想要舒緩鼻道的暢通,也上網查了各種紓緩鼻塞的按摩手勢,但按到步驟五,步驟一的地方又悶了起來。只要身體有個部位發出警訊,所有精神氣力總是自然聚焦在那一點,心裏總想著可惡我有一邊的鼻子喪失正常功能了,但是不是這時候我該抱著樂觀的態度,想著我還有一半完好的鼻子正乖巧通暢的呼吸。

即使只看著事情好的那一面,但不可否認壞的那一面確實發生過了呀。

在練習減少使用社群軟體的同時,正好進入工作的淡季,呃,或者說工作案子自己先行進入了寒冬,甚至已經開始預備放年假,所以最近並沒有足夠的工作量供我分心,這時候人類就會和「無聊」這個最強的天敵正面迎戰,無聊的招數包含讓你失去做某件事情一開始的動力,也包含掩蓋你過程中的樂趣,更直接把你完成後的成就感或喜悅直接搶走然後丟到垃圾桶(順手還放把火邊訕笑邊跳舞告訴你一切都是了然),無聊大概就是這樣可怕的東西,用簡單的手段就讓你無所適從,為這世界貢獻大量怨念。

無聊跟鼻塞大概都是一樣邪惡的東西,讓你困著,困久了會形成害怕,害怕累積過多就會爆炸,明天若狀況不見好轉,我需要找個醫生幫我看看,如何拆掉這些未爆彈。




2018年10月28日 星期日

日誌 06

無論是陳述事實或者表達觀點,兩者都需要不斷反覆練習。

剛看完一本記述成長歷程的散文集,內容提及家庭關係和成長記憶,還有那些短暫同行的生命乘客,看到能用這樣流暢且平易近人的文字把一個個故事寫得精緻動人,實在非常羨慕,摸摸我的口袋,裡面也留藏著許多形狀大小獨特的故事,曾經想把他們仔細寫出來,但多半在下筆兩三行後便覺自己手法拙劣實在愧對這些故事而作罷,繼續收在口袋的底層,走著走著,隨它們在無意間從底部的小洞遺失溜走。

回想很多時候,為了讓這些故事不至於消散的太快,自己會先用簡單的句型將因果關係記錄下來,但若真要把內容整理成生動的陳述,依我現在的腦袋實在沒有任何好的提案,更別說要在其中安插什麼動人的觀點,每每想到這其中的困難,又再次覺得,當個能欣賞別人作品的人,終究還是幸福的,不需要具備那樣的能力,卻能體會那樣的心情。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日誌 05

螢幕上有個視窗,顯示正在清空垃圾桶⋯⋯

已刪除的檔案目前已經算到46,926,並持續計算,在這主機發燙奮力運算的過程中,我不能關掉這小小的視窗,否則一切前功盡棄,那整理已久的資料夾、依年代備份的時空膠囊,大約評估一下,即使以一秒鐘閃過一則檔案做確認,四萬多筆資料也要13小時以上才能跑完。

62,445

我想,這台電腦裡面的東西,已經多到我無法掌握,無法確認資料的輕重緩急,重要的、不重要的全部都混在一起,不過才累積了四年,事情竟然已經如此一發不可收拾,如果我是從出生的那一刻就開始累積這些數位資產那該怎麼辦?我真的會希望三十歲的我,還渴望調閱十七歲的課堂報告資料夾嗎?也許工作類型的檔案沒那麼需要萬世珍藏,但若是那些紀錄生活的照片、音樂、影片,到底該怎麼辦?

84,986

爸爸媽媽不是完全活在數位媒體年代的人,他們經歷底片相機的日子說不定還比較長,我記得有一次媽媽不小心按錯了備份回復的指令,將她整支手機回復成兩年前我的手機資料,於是她所有的照片都消失了,包含難得出國遊玩的照片,我想如果換成是我,一定覺得世界毀滅,人生幾乎重零開始。

另一次是爸爸,因為ipad的記憶體不夠了,我幫他查了最耗記憶體的app是他常用的通訊軟體,於是他說:「那就把LINE裡面的訊息都刪掉吧,可以多一點空間。」說起來一派輕鬆、理所當然,用外接硬碟將資料另作儲存的方法對他來說太複雜,他不需要一台幫他什麼事情都留下紀錄的機器,他只要能順利早晚發出長輩圖就很安心。

114,027

因為在他們價值觀建立之初,這世界上許多東西都是稍縱即逝、會崩壞消失的,日記本可能會被蛀蟲吃掉,照片上的化學藥劑接觸空氣後,會漸漸褪色難以辨認,錄音帶會發霉消磁,光碟會破裂磨損,什麼東西都有消失的可能,因為很明白(也不曾被誤導),所以他們對於事物的失去比我想像中闊達許多。

140,268

反倒是我,在熟悉的數位世界中,有了某種錯誤的永恆幻覺,以為有個外接硬碟,就能不斷為我的寶貴資料備份,因為有了備份而不怕錯置、刪除、覆蓋、壞軌、當機等等意外發生,因為有了備份就不用面對失去的恐懼,但也因為這份安全感或信任感,而更不能接受資料的遺失,因為曾經以為有了這些工具、付出這些努力,事物便可以永遠不會消失,我可以永遠擁有他們,完全沒有做好離別的心理準備。

164,517

但現實的世界並不會永遠存在呀,我應該牢牢記得這一點。

(結果清空垃圾桶的指令還在一直運算,沒有終點似的)





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日誌 04

前幾天,因為發現整袋廢紙已經成為蟑螂的樂園,驚覺大事不妙,應該盡快處理這些舊物,

正好今天沒有急迫的工作,於是把擱置在陽台已久的廢棄物整頓了一番,將四大箱廢紙從五樓搬到一樓,騎了兩趟車程將廢紙送至資源回收站,換得幾枚硬幣,從資源回收站回來的路上,心中好像終於卸下什麼麻煩而感到輕鬆,但也同時有點愧疚,覺得自己不知不覺累積了這麼多垃圾,對懶散的生活感到抱歉,對整個世界有了我這垃圾製造機而感到抱歉。

晚間還處理了兩包33公斤的大垃圾袋,拖著沈重塑膠袋走在狹窄的樓梯時,清楚體會到長時間累積的垃圾所帶給自己的負擔,我終究還是變成被物品控制的人呀~當時因為認為重要或需要而一件件收在身邊的物件,在時間的變動下,變成了不再需要的東西,會不會我們一開始就誤認了彼此的價值呢?

另外還有上百本的書等著我處理,躺在我的房間形成一個新的地景,希望能儘早將它們鏟平,還我一個宛若新生兒的空間。

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日誌 02


張懸在他第四張專輯《神的遊戲》發行時,留下一句短短的文案:「緣份是神,遊戲,是我們。 」當時對於這玄妙的句子只是覺得很美、很浪漫,但關於句子蘊藏的故事,我是在學習瑜伽後才逐漸體驗到。


Priya 和瑜伽的邂逅

Priya的緣分,冥冥之中總有一條隱形的線聯繫著,高中時期分別身處男校、女校的我們,因為舉行跨校聯合社團活動而認識,她雖然小我兩屆,明明不會碰到面,平時也不太聯絡,不曉得為什麼彼此上了台北唸書後,我們反而有意無意且不定時的相約吃飯(就我回想起來,當時彼此好像也沒有太多共同的興趣),文章中她經歷過的那些疑惑和辛苦我從來沒有聽她親口說過,但我隱約知道,因為對未來生活和工作的不安,她的內心產生了極大的恐懼,四處尋找心靈寄託,走了許多路、試了許多方法,比如有一陣子他對人類的起源很感興趣,送了我一本有關地球古文明的書,說每個靈魂來到這世界上都有他的使命;有一陣子她密集地畫曼陀羅,想從靈感、直覺、潛意識中找到某些答案,那段時期我隱約記得她搬去和一位教瑜伽的表姐同住。

又有陣子她去日本交換留學,相隔一段時間不見後,我們相約吃飯,點餐時他跟我說:「我現在開始吃素了。」在那場飯局中,她用我從沒有看過的自信和閃亮亮的眼睛説:「昭淵,我知道以後要做什麼了,我人生的目標就是瑜伽!」,彷彿她再也不需要到處尋尋覓覓。

我那時候聽得一頭霧水,瑜伽?所以你以後也要當瑜伽老師?還是每天只要把身體折來折去就好了?那是我當時對瑜伽最粗淺的概念。

後來因為某次協助Priya,幫他們舉行的瑜伽活動設計DM,我因而有機會上了第一堂瑜伽課,無論是身體實際的改變,或是課後瑜伽教導文章的分享,我都非常感興趣,於是漸漸也成為每週固定出席練習的一員,但在我心中對於太理想或太神祕經驗的說法總抱有一點懷疑和戒心,我總是用一個比較理性的腦袋去分析聽到的訊息,我將神話故事理解成一種隱喻,我將潛意識的探索視為思想實驗,我將該奉行的戒律當作生活提案來看待,但不只是理解,我也試著去實踐,漸漸地,我的生活產生神奇的改變:心情越來越平靜,看待事物越來越闊達,很多以前非常在意的人事物,漸漸變得不重要了,同時,對於真正該投入心力去努力的事情、該好好愛著的人,我可以有全部的專注投入其中,所以我發現到瑜伽最神奇的不是那些理論有多玄妙,而是那些玄妙的理論竟然如此生活、如此科學,它是可以驗證比對、練習實驗的,甚至經得起一再的邏輯辯論,根本就是終極智慧的答案。

現在我依舊持續和我們的瑜伽老師學習,努力精進、改掉自己的壞習慣,雖然還是有辛苦或懷疑的時候,但結果總是開心,再次回想那句文案:「緣份是神,遊戲,是我們。 」,我很謝謝Priya讓我經驗這一切,也感謝緣份。

說到我們住在京都的老師,他下下禮拜會來台灣為我們上課,如果可以,也想邀請有興趣的朋友來參加,我真的是非常期待~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日誌 01

今天下午的講座在人數非常精簡的狀況下結束了。

和負責聯繫我的窗口聊到網路直播,我們發現有些單位在辦講座時,會考慮同時有直播呈現,我們同樣都對這種模式有點保留,因為似乎會讓大家產生「沒有辦法親自到場沒關係,還有機會回看直播」的想法,這大概就是我憂心的數位錯覺,我們已經習慣只要點點滑鼠,世界各地的活動就在眼前展開,也因為眼睛看到了,就好像自己參與過了。

但其實我們從頭到尾都坐在電腦前,隨時被跳出來的新訊息切斷思路,隨時被更有趣的畫面聲音奪走專注,那必須要共處同一空間才能感受到的熱烈討論或是空氣中凝結的安靜沈默,更多更多細微的體驗,都不是在收看網路直播的過程中可以經驗的,便利絕對是靠什麼東西換來的,這就是世界的定律,為了那看似便利的狀況,我們無意間犧牲或錯過了什麼?

當然,在很多不得已或是資源難以抵達的狀況下,直播確實可以更有助於連結,但是,這絕對還是一刀兩刃的難題,我非常珍惜也非常感謝大家願意將他一生中的兩個小時交給我,相信在這兩個小時的時光中,能得到有意義的交流,謝謝今天參與的每個朋友。